2025年5月4日,时博手机平台_时博(中国)数字金融学院教师团队一行20人赴新加坡开展为期一天的文化研学交流活动。本次行程以“多元文化融合与历史传承”为主线,深度探访维多利亚剧院及莱佛士爵士像、鱼尾狮公园、牛车水、甘榜格南马来文化区、哈芝巷艺术街区、小印度金铺街六大文化地标,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治理经验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,为数字金融教育创新与跨文化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。
多元共生:新加坡文化融合的实践样本
新加坡作为全球多元文化共存的典范,其社会结构涵盖华人、马来人、印度人、阿拉伯人等多民族群体,不同宗教与习俗在此和谐交融。新加坡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与文化政策,既保护了各族群的传统,又推动了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创新。此次参访聚焦“历史传承”“文化共生”“教育赋能”三大主题,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学术研讨,探索新加坡经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学科教学的借鉴意义。
上午,交流团队先前往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会堂(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),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群始建于19世纪,曾是新加坡殖民时期的文化中心。剧院前的斯坦福·莱佛士爵士(Sir Stamford Raffles)雕像矗立,纪念这位1819年开埠新加坡的英国政治家。雕像基座镌刻着莱佛士的宣言:“这里是新加坡,未来将成为东方之珠。”
参访中,历史学者现场讲解了莱佛士的“自由贸易港”政策如何奠定新加坡的经济基石,以及殖民遗产在当代的争议性解读。教师们围绕“历史记忆与民族叙事”展开讨论,反思如何在教育中平衡历史客观性与文化主体性。参访教师表示,莱佛士雕像提醒我们,历史人物评价需置于时代语境。在《国际金融史》课程中,可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殖民经济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双重影响。
作为新加坡的标志性地标,鱼尾狮公园(Merlion Park)吸引了团队的目光。鱼尾狮雕像高8.6米,狮头鱼身的设计融合了新加坡“狮城”传说与海洋贸易历史,象征勇气、智慧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。教师们在此拍摄合影,背景是滨海湾金沙酒店的现代天际线与新加坡河的历史驳船,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。
导游介绍,鱼尾狮不仅是旅游名片,更是国家认同的象征。每年国庆日,激光秀与烟火表演在此举行,凝聚国民情感。参访教师表示,鱼尾狮的品牌化策略值得教育者借鉴。学院可打造“数字金融”文化IP,通过可视化符号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。
上午行程最后一站抵达牛车水(Chinatown),这里是新加坡华人文化的核心区。团队穿梭于宝塔街(Pagoda Street)的传统骑楼间,两侧店铺悬挂着红灯笼,售卖中药、茶叶、手工艺品与节庆用品。史密斯街(Smith Street)的美食摊档香气四溢,海南鸡饭、肉骨茶、榴莲甜品等南洋风味令教师们赞不绝口。牛车水的“守正创新”模式对跨文化教学极具启发。例如,在《数字货币与支付系统》课程中,可以分析华人传统汇款方式(如侨批)与现代区块链技术的结合路径。
哈芝巷(Haji Lane)与小阿拉伯街(Arab Street)展现了新加坡如何在历史街区中注入现代活力。哈芝巷原为朝觐者暂居地,如今蜕变为艺术创意街区,巷道两侧布满街头涂鸦与独立设计店铺。教师们在此观察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的巧妙结合:木质拱门内是极简风格的咖啡馆,百年店屋外墙覆盖着抽象壁画,中东香水店与环保手作工坊比邻而居。
小阿拉伯街则以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著称,乳香与香料气息弥漫街头,手工地毯店、中东饰品铺与阿拉伯书法工作室鳞次栉比。团队与当地店主交流时发现,许多商户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传统文化,例如利用短视频展示阿拉伯书法创作过程,吸引年轻一代关注。参访教师表示,哈芝巷的创新实践证明,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。在金融科技教学中,教师可以借鉴这种“新旧融合”思维,将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理论结合,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。
甘榜格南(Kampong Glam)是新加坡马来族群的历史发源地,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。教师们走进苏丹回教堂(Sultan Mosque),这座建于1824年的清真寺以其金色穹顶与绿色釉砖闻名,穹顶边缘镶嵌的信徒捐赠玻璃瓶底马赛克,展现了社区凝聚力与朴素信仰。教堂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伊斯兰建筑美学与宗教仪轨,教师们对“建筑即文化载体”的理念深有共鸣。
随后,团队漫步于马苏尔街(Muscat Street),石板路两侧的传统店屋保留着马来建筑的雕花阳台与百叶窗,底层商铺售卖阿拉伯香料、马来传统服饰与手工艺品,二楼民居则延续着家族世代的生活方式。在马来文化遗产中心(Malay Heritage Centre),教师们通过文献、服饰与手工艺展品,系统梳理了马来社群在新加坡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发展史。甘榜格南的活态保护启示着教师们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需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后的社会逻辑与价值观。例如,在金融课程中,可以结合马来社区小微企业的案例,分析文化传统对经济模式的影响。
小印度(Little India)的金铺街(Serangoon Road)是印度文化的象征性场域。街道两侧的金饰店橱窗内陈列着繁复雕花的黄金首饰,印度家庭常在此选购婚礼与节日饰品。教师们走进一家百年金铺,店主演示了传统“昆丹工艺”(Kundan)——将未切割宝石嵌入金箔,这一技艺已被列入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除商业繁荣外,金铺街亦是文化展示窗口。街头装饰以印度教神像、彩灯与曼陀罗图案为主,节日期间更是举办排灯节游行,吸引全球游客。参访团队还参观了斯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(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),庙宇的七彩塔楼与神像雕刻体现了南印度建筑风格,僧侣向教师们讲解了印度教哲学中的“多元一体”思想。
金铺街的经济与文化共生模式,为金融课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。例如,在“普惠金融”专题中,可以引入新加坡少数族裔小微企业的案例,分析文化因素对金融行为的影响。
此次新加坡之行,不仅是文化考察,更是一场教育反思之旅。数字金融学院教师团队深刻体会到,多元文化融合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石,也是创新教育的催化剂。未来,学院计划将新加坡经验融入教学改革:开发“文化金融”跨学科课程,探索文化因素对金融决策的影响;建立“一带一路”金融案例库,涵盖东南亚多元市场场景;推动师生参与国际文化研学项目,培养全球视野与包容心态。
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技能,更是塑造价值观。新加坡之行的经验启示,尊重差异、拥抱多元,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培育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人才。
(图文/数字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/刘育静)
上一条:时博手机平台_时博(中国)会计学院与正保教育达成战略合作
下一条:校社携手 共创未来——外国语学院举行仙村社工站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